磷脂研究前沿:從基礎科學到臨床應用的跨越
發(fā)表時間:2025-06-09一、基礎科學研究前沿
磷脂合成節(jié)律發(fā)現:2025年4月14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葉存奇團隊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上發(fā)表研究成果,初次證實真核細胞存在內源性磷脂合成節(jié)律。團隊選用釀酒酵母作為模式生物,通過恒化培養(yǎng)系統(tǒng)實現細胞代謝與細胞周期高度同步化,利用高靈敏度的精準定量脂質分析技術,發(fā)現不同磷脂分子胞內含量呈現精細時間性波動,如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膽堿(PC)表現出反相振蕩模式,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絲氨酸(PS)的豐度振蕩有時間偏移且與脂肪酸鏈相關。該節(jié)律受磷脂代謝相關基因程序性表達調控和甘油三酯(TAG)作為脂質存儲庫進行生物合成轉化的雙重調控。
磷脂相關基因和酶的研究:在磷脂研究中,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闡明參與磷脂代謝的基因和酶,例如,對于縮醛磷脂,其合成過程中涉及的一些關鍵酶和基因逐漸被發(fā)現,像近期確定了人類中編碼縮醛磷脂乙醇胺去飽和酶的TMEM189基因,這對于理解縮醛磷脂的生物合成途徑至關重要。
二、臨床應用研究前沿
在診斷方面:抗磷脂綜合征(APS)是一種自身免yi病,患者血清中可檢測到高滴度抗磷脂抗體。研究發(fā)現一些新型臨床標志物,如淀粉樣蛋白β1-40是與APS相關的內皮功能障礙和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的新型標志物,尿液中的趨化因子(CXCL12)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亞基B(PDGFB)可區(qū)分血栓性APS患者和妊娠異常APS患者,生長分化因子-15(GDF-15)是APS中潛在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生物標志物。此外,通過檢測血液或其他生物樣本中的磷脂代謝產物或相關抗體,有助于某些ai癥、神經系統(tǒng)疾病等的早期診斷和病情監(jiān)測。
在疾病處理方面:在ai癥處理中,有研究開發(fā)出新型口服草藥-納米粒子雜交系統(tǒng)(HNS),結合草藥和載有水飛薊素的脂質-聚合物納米粒子,改變納米粒子親水性和表面特性,促進其在肺部和腫liu組織中的生物分布,誘導細胞凋亡和調節(jié)相關因子表達,減輕乳腺ai肺轉移,還有利用唾液酸修飾的脂質體,如 ICG@SAL 脂質體用于早期檢測ai癥轉移,ABE/Cur@SAL 脂質體共載藥物用于處理早期轉移性腫liu,為ai癥轉移的早期檢測和處理提供了新策略。在高血壓處理方面,將載鹽酸貝尼地平的醇質體與可溶解微針相結合的新型透皮給藥系統(tǒng),能提高藥物的透皮傳遞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為高血壓患者處理提供潛在改進方法。
磷脂研究在基礎科學領域不斷深入,為臨床應用提供了更多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在疾病的診斷、處理和藥物研發(fā)等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文來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 http://www.gzsaiwei.com/